• 1
  • 2
辛子文苑
辛子文采
书画摄影
 
  
辛子文采 首页 > 辛子文苑 > 辛子文采
重读《论语》之感悟分享 
发布时间:2016-01-29    信息来源:辛子精工

  《论语》为四书之一,被视为儒家文化经典,其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句我们每个人都是提头知尾、耳熟能详。
    长久以来,因安其所习,未有深究,但细细品之,就当初老师对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之句的解释总觉略显肤浅、意犹未尽,近来重读此篇,有二、三感悟,与君共勉。
    先了解古人对学问的理解,更侧重于人品与道德,把人做好、把事情做对,那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纵观《论语》全篇,学问的准则就是“贤贤易色,事父母而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就是对于贤能之人要有敬畏之心;竭尽全力爱家人、爱父母、爱亲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铭记信念,守护忠诚;对朋友要言而有信,坦诚相待,不可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做好这些,便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鉴于这种根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要好几次自我反省,为人处事有没有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对待同事或朋友有没有言而无信、巧言令色;别人教我的或是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有没有学以致用、付诸行动,通过反省提升自己的人品道德。
    所以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在告诉人们,学问源于随时随地的思考,要达到观过而知仁的境界,用心去体验、去反省、去感悟,总结历史和他人的教训,积累自己的经验,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再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生活于春秋后期,正值周王室日趋衰败,各地群雄纷争、战乱突起、民不聊生、孔子自己的生活也是食不果腹、捉襟见肘,但以他当时的名望与人脉,完全有机会从政谋策,或是拉起一帮兄弟单干,但终究没有,因为他认识到武力不能根治,唯有教化可以救国,所以选择了独守寂寞、立志教育这条路,这条路走了近500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兴起儒家文化,司马迁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孔子列为世家,我想这是对有朋友自远方来的真正呼应,这个“远”超越了地域,融入于历史长河之中。
    道理是相通的,明代的洪应明在其所著的《菜根谭》一书中也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树立目标、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终将会有所突破,取得持久的成功;拈轻怕重、巧言令色、夸夸其谈者纵是成功,也必定是喘息未定、昙花一现。
    思考与反省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负责、仁爱、诚信是最重要的道德力量,把人做好,事情自然就能做对。(特大总经理 王建芳

 
[返回列表]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浙ICP备05070781号 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2011-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