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还是一个高中二年级的毛头小伙子。每天躲在一摞高高的课本后面,目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看着外面的法桐树叶由大变小,由绿变黄,直到秋风带走最后一片叶子,我知道冬天来了。 在北方,冬天来了就意味着快过年了。十年前北方的雪还是准时的在除夕夜之前来到,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带来了好年成,也带来了喜庆的春节。 十年前的年还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庆味道。远远的还没到年底,从寒假开始就一日日的盼,掰着指头数,一日日的数算近了,心头的劲就大了,好像要到一个还没见过但又渴慕已久的地方去,心激动得要飞出来的感觉。 年的味道是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来的热气腾腾的包子的香味;是寓意美好的春联、镇宅赐福的门神、象征吉祥安康的窗花带来的红火富丽,喜气洋洋;是洋溢在大人小孩脸上轻松无邪的笑容。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真正开始做迎接过年准备的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祭灶君”。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点上香烛,摆上贡品,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所以,年画灶君像的对联写的也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都有固定的习俗。老家有歌谣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年还是那个年,每年的内涵确是不同,社会发展,过年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衍生了新的形式。科技的进步让拜年变的方便,却也少了人情温暖。炮仗也放的少了,既安全又环保。十年前,小孩子晚上还打着舅舅买的灯笼在村巷游玩,而现在村巷已经路灯明亮,灯火掩映。十年前对于团圆这个词还没有多大的感触,毕竟亲人都在身边,现在团圆变成了一种渴望,是最期待的事情,回家路上的风雪里都飘着香裹着蜜。忙完了这一年,再忙新一年,长长的岁月路,谁又忙得完,平日大家都在忙,难得见个面,今儿个阖家欢聚,道一声祝福温暖心底。万水千山不管多么遥远,都阻挡不了回家团圆的心愿,大雪飘飘天冻地寒,也不能切断回家的路线,人间最美的是过年团圆。(小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