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武器”造就全产业链——“辛子精工”成长背后的故事
2014年6月11日 A01:A01-要闻 稿件来源:湖州日报 作者:王炜丽 记者 王炜丽
旗下22家“成员”, 9家已成为规上企业;平均每月开发新产品超百个;毫不犹豫地将价值上亿元的先进设备纳入囊中……这样的成长速度、创新能力和投入手笔,听上去都挺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些故事,就发生在位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辛子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辛子精工”主攻轴承部件和汽车零部件。就如一个轴承需要外圈、内圈、滚动体、保持架、密封件这五大件一样,“辛子精工”成长的背后也是有几件“秘密武器”在做着有力的支撑。
“机器换人”释放科技红利
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硬件装备就像是坚固的基石。“辛子精工”总经理助理卓旭东提供了一组数据。企业目前已投资近21亿元, 70%用于机械设备上,“因此,在硬件上,我们已堪称是亚洲最大的轴承配件锻造基地和中国最大的轴承部件制造产业园。”
据了解,“辛子精工”落地投产以来,先后花重金引进了高速锻、大直径轴承锻造线等多条世界高端装备技术水平生产线,这些“高科技”让同行很羡慕。在旗下子公司美普兰精密锻造有限责任公司,记者就见到了这样一台价值上亿元的“宝贝”。崭新的橘黄色的机器,从外观上看并不玄乎,但只要看到它的运转,许多人都会惊叹:一进一出,只需一分钟时间,原材料便已“变身”成件。“以前的传统做法是人工逐一打造零件,每分钟产量8个左右,现在是80个,效率足足提高了10倍。 ”美普兰总经理汪伟方说,这台机器投入使用后,还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实现节能节材,降低成本。
走在“辛子精工”的各个车间,“机器换人”的场景随处可见,这源于企业前些年逐步进行的自动化推广和无人化管理。“‘机器换人’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技术红利,更在稳定产品品质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卓旭东说,“机器换人”换来了新气象,企业已逐渐进入国内外高端产业的关键部件领域,如宝马、奔驰及轨道交通等,并逐步形成批量产能。
每月开发百个新产品
了解“辛子精工”的人都知道,企业有个典型的“8+1”的标志,这表示企业主要为德国舍弗勒、瑞典SKF、美国铁姆肯、日本NSK等世界轴承前八强企业配套,同时为国内人本集团生产的高端轴承提供配套。“高端的客户,不仅是企业的上帝,更是企业在管理、装备、技术等领域学习和创新的标杆。”卓旭东说。
“高大上”的市场路线,倒逼着企业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目前,“辛子精工”在轴承及汽车零部件的开发方面,通过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产学研结合,做足了“创新”文章。用数字来说话,企业现在平均每月开发新产品超100个,申报专利每月不少于3个,所开发的产品,直径小到1.5毫米、大到4米。
研发的路上布满荆棘。轴承八大家之一的德国舍弗勒需要一种用于汽车的零部件,但在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游离铁素体”的指标。“这一指标很严苛,通俗地讲,就是用500倍显微镜看不到才算合格。”旗下子公司浙江为尚机械公司技术科长刘美冬说,更矛盾的是,这一指标合格了,产品却很容易产生裂缝。这一很难两全的技术困扰了其他同行将近3年。
“我不相信我们做不出来!”刘美冬带着同伴请教专家,多次对设备进行改造。几个月后,公司发往“舍弗勒”的样本终于得到好评。
每年新增2家规上企业
经过近几年的成长,“辛子精工”已陆续投建17个项目,其中规上企业9家,企业各项经营指标均不低于40%的增幅快速增长,“我们力争每年新增2家规上企业、税收超百万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卓旭东说。
浙江固耐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是“辛子精工”旗下的一家规上企业,有“国内最优质的轴承密封件制造企业”的头衔。“‘最优质’可不是我们自己说说的,这是客户对我们的认可。”企业总经办主任洪祖水自豪地说,一般企业是购买原材料,像他们就选择了自己研发。企业投资了1000多万元购置了设备,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研发。历经“重重关卡”的原材料,连原本挑刺的客户也都赞不绝口。
眼下,“辛子精工”旗下成员的前进脚步稳定又紧凑,今年,湖州三行轴承、湖州日新轴承项目将会陆续搬迁投产;为尚热处理二期和人新钢管二期项目将在8月份前开工建设;瑞士哈特贝尔70系列高速锻造线和日本小松2000吨汽车球笼生产线在9月份前调试投入生产……钢管、精锻、冷辗、冷挤、车削、热处理、磨削、滚动体、密封件等,在“辛子精工”园区,“全产业链”形态初步显现。“我们将逐步加快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调整、开拓、延伸产品结构。”卓旭东说,形成产业集群后,为客户提供“私人定制”就越发便利了。“就像我之前说的硬件实力已具备,接下来,我们要在‘软实力’上下功夫,通过苦练内功、拓展市场,力争早日在机械装备领域中做到国内领先,并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
|